【戀戀相思林】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戀戀相思林】

 

走進東海大學,您第一眼看見的是一條宛如綠色隧道的道路。

路的兩旁,遍植著高可參天、年代已久的巨大鳳凰木。

這條路的名字叫做「約農路」(Beauson Road)。

 

走過路過,許多「東海人」即使4年讀畢業了,也甚少注意到「約農路」的存在。

更遑論其他人,他們或許只到東海大學來辦事探訪,也可能是慕名前來的遊客。

 

「約農路」,一位學姐曾經告訴我, “ Beauson “ 這個字 是法語。

Beauson中間的eau,發音是 “ o “。

當時仍是大一菜鳥的我,內心對這位學姐真是佩服萬分。

Hello, 她會說法語耶!

 

 

 

 

其實,Beauson Road這條路是為了紀念「曾約農」校長而取的。

 

Beauson Tseng,曾約農, 1955年時他成為東海大學的首任校長。

據文獻記載,曾校長是一個面留長鬚,愛穿長袍馬掛,且精通中英文的學者。

 

當時東海大學尚在草創階段,僅設有文學院及理學院,學生人數大約有200名。

 

1958年後,東海才陸續有了工學院、商學院(今管理學院)、農學院和法學院(今社會科學院) 。

 

如今,東海大學已有9個學院,34個學系,學生將近1萬7千名。

 

 

 

 

我當年就讀的學系列屬於文學院。

 

文學院的建築結構堅固實用,有點像中式的四合院,帶著古樸典雅的風格。

 

文學院的大門,正對面是一排2層的行政大樓,樓上是院長和教授們的辦公室。

 

長廊兩側有數間教室。那時教室裡沒有裝冷氣,但是因為空間寬敞,也非常通風。

 

從前東海實施小班制,一個班級的學生不會超過20人。

 

現在的情況我不清楚。

然而,我注意到每間教室都幾乎裝有冷氣機。

而且,老師們上課時會用麥克風和電視(電腦?)來輔助教學。

 

 

 

 

 

 

文學院的紅磚長廊上有加頂蓋,下雨也不怕。

長廊連貫著整個課室範圍,以及老師們的辦公區域。

 

文學院的院子中間,草坪如茵,以十字小徑相通。

草坪上,目前仍種植有劍竹叢、一株高大的木蓮和一棵老榕樹。

 

我們的教室,窗外就是鬱鬱蔥蔥的相思林。

大家坐在課室內,宛如置身於一片綠海中聽書。

尤其是那夏日午后,相思林裡的涼風一陣陣拂面入耳,最是能引人入夢。

 

當年的東海校園,氛圍極為浪漫,特別是在文學院。

校園裡除了學習,也適合吟詩論道、作白日夢,以及談一場「瓊瑤式」的戀愛。

 

 

 

 


 

東海大學的校園內,除了文理大道兩側的古榕樹、「約農路」上的鳳凰木,

其中,最有名、也最具爭議的就是那些綠蔭如海的相思林。

 

 

 

「相思林事件」

 

東海大學曾經發生過3次驚動海內外的「相思林事件」。

校方和郵政總局為種種理由爭取建地,因此相思樹林必須被犧牲。

數年來,學生、老師以及各學會,他們組織了護林團體,為捍衛相思林而發聲。

亦有不少東海校友不遠千里,返回母校,關心這個事件的發展。

雖然最終結果不如人願,但是自此可見相思林在「東海人」心中的地位。

 


 

 

 

 

路思義教堂

(The Luce Chapel)

 

許多遊客到東海大學,為的就是一睹「路思義教堂」的風采。

 

「路思義教堂」造型特殊,在全世界赫赫有名。

它的主要設計師是:陳其寬和貝聿銘。

 

兩者當中,大家常聽到的是「貝聿銘」(Leoh Ming Pei)這個名字。

「貝聿銘」的作品裡,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

 

因為考量到台灣多地震,「路思義教堂」採雙曲面(conoid)、薄殼的結構。

並且顧及到採光需求,它的屋脊以天窗呈現。

「路思義教堂」的外部貼有黃色磁磚,整座建築宛如一雙祈禱中、合十的手掌。

 

「路思義教堂」於1953年開始籌畫,1963年11月2日落成。

 

 

 

 


 

基本勞作

 

東海大學實施勞作與工讀制度。

 

大一新生到東海就讀,一視同仁,都要參與校內的打掃與清潔等勞作事務。

升到大二之後,學生們便可開始申請工讀,領取工資。

被分發的工作可能是領導新生勞作的工頭,或在大門口守衛,或處理其他雜務。

 

我在東海4年,不僅全程住在學生宿舍,也參加工讀。

當時所獲的工資雖然不多,但是足以貼補生活費,或者當零花用。

 

這個在東海培養出來的勞動習慣,一直延續到我於美國就讀碩士的日子。

 

不管是掃廁所,或是到餐廳端盤子,我覺得自己能靠勞動賺取金錢,

就是獲取個人自由的第一步。

從勞作教育中,我們不僅學習到勤奮的精神,也在群體中學習如何待人接物。

 

在東海讀書的日子,我經常一襲方格棉侐加牛仔褲

 


 

 

文理大道

 

除了路思義教堂,另一個東海地標,且經常被拍攝的景點就是「文理大道」。

 

「文理大道」是學生前往教室和圖書館的路徑。

兩條步道中間有翠綠的草坪,以及橫向的小步道。

路徑兩旁的榕樹,如今老老垂矣,根鬚及地,粗壯的板根卻牢牢的向下緊紮。

 

「文理大道」旁分別有校長室及教務處,文理工學院……如今圖書館則位於大道的盡頭。

 

 

 

 

 

 

這隻黑冠麻鷺說:你才擋我的路呢 !

 

 

 

 

 


 

 

幸福的學子生涯

 

在東海唸書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像我這種將university解讀為「由你玩4年」的人,根本沒有什麼課業壓力。

除了必修課,我還選修了法語、小說寫作和哲學等等有趣的課程。

 

日常中,我的活動範圍不外乎女生宿舍、教室、餐廳和郵局。

 

學校舉辦的活動,通常是使用銘賢堂和大禮堂等場地。

 

 

 

 

銘賢堂

 

 

 

 

而我最常去的地方還有校牧室和團契。

它的位置就在銘賢堂的左後方。

 

當年,學生們可遊玩和談戀愛的地方相當多。

 

除了繞過相思林到東海別墅(今東海商圈) ,學生們也可以到教授們的住宅區和東海牧場去散步。

 

當年的東海牧場是開放式,就像在紐西蘭,乳牛成群在藍天綠野下低頭吃草。

那時學生們可以訂購鮮乳,大清早就有專人送到宿舍,鮮乳玻璃瓶上仍透著熱氣。

 

如今的東海實習農牧場,自然是更上一層樓,全部以高科技、專業來管理。

只是想和乳牛親近的遊客,現在也只能在柵欄後欣賞牠們了。

 

截至目前為止,東海實習農牧場大約有200多頭乳牛。

 

 

當年的牧場是開放式

 


 

 

男女生宿舍

 

 一般說,從前的男生宿舍沒有什麼安全上的顧慮,大都可以自由出入。

 

 

 

女生宿舍則不然。

進了紅色圓門之後,內有舍監,還有一間會客室。

 

站崗的男生,大都會在紅色圓門之外等候女友。

倘若需要,他們就進到會客室內去聊天、說悄悄話。

當然,浪漫一點的男生會抱著吉他,邊彈邊唱當時最流行的「校園歌曲」。

 

 

 

 

 

 

如今東海的男女生宿舍可舒適了,有冷氣,還有電話及網路。

 

因為地緣,我不時有機會返回東海校園,也察覺到它隨著歲月不斷擴充的變化。

 

學生變得多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在新餐廳用餐時也碰過一些陸生。

東海大學向來很國際化,學生來自世界各國。

我同班的同學中,有人來自韓國、馬來西亞、美國和香港。

教授群更不用說了,他們許多人來自美國,大都是基督教家庭,都很樂意與學生們打成一片。

 

我留學時,Gillis這個美國家庭對我照顧宛如家人,至今我和他們仍保持聯絡。

 

東海大學4年的學子生涯,我過得很快樂。

而這段幸福的時光,對我日後的人生處世也有諸多影響。

 

 

密林後面的女生宿舍

 

 


 

上 / 下一篇文章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